河南日报:建设豫西大通道 中原崛起当先行 我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跃入5800公里,持续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了全省县(市)20分钟上高速

    

 省委书记卢展工(中)在副省长张大卫(右二)、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孙廷喜(左二)等陪同下,冒雨调研正在建设中的豫西高速公路洛宁段,亲切慰问广大筑路干部职工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廷喜(左二)数次到豫西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协调解决具体困难,为筑路职工们加油鼓劲

 

 

穿行在崇山峻岭中的豫西高速公路

 

 历尽千难筑大道

  巨龙腾空而起

 

    2011年8月2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冒雨视察豫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工地时强调指出:豫西山区高速公路项目的实施,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对进一步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络,沟通区域内多条国道、省道、县道,促进豫西地区旅游、矿产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善和提高沿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建设单位要加强合作、周密安排、科学施工,一如既往地抓好工程质量管理,抓好施工安全,确保把豫西山区高速公路建成造福人民的生态路、环保路、景观路、幸福路,为促进豫西经济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豫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期间,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给予高度重视,多次帮助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瓶颈制约问题,要求交通部门和各参建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工程建设质量,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管理,正确处理好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力加快豫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打造美丽河南交通,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瑞雪兆丰年。在即将进入2013年的喜庆时刻,从豫西山区再传佳音。刚刚竣工的5条高速公路似五条巨龙,最终合拢为348.2公里的豫西高速公路大通道,横空出世。从此,豫西山区嵩县、栾川、洛宁、卢氏、淅川5个县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一条条通往豫西南外界的高速通道,穿行在莽莽群山之间,记载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关爱民生,彰显了建设者们的拼搏奉献、坚韧不拔,歌颂了中原儿女的自强不息、奋发图强,让蓄势待发的豫西地区如虎添翼。

    素有“铁军”之称的河南交通人,没有辜负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殷切期望,再一次以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河南交通“铁军”精神,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豫西群众圆了高速公路梦,向全省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我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也由此成功跃入5800公里,连续第七年位居全国榜首,实现了全省县(市)20分钟上高速。在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交通先行;中原崛起,交通先行;‘三化’协调,交通先行”的发展理念中,高速公路又一次取得了骄人业绩。

    全国榜首仍有发展洼地

    “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中原通则天下通”。自古以来,在全国交通的战略版图中,地处中原的河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显得极为重要。如何构建起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网络,担当起全国交通发展赋予的战略角色,一直以来,都是河南交通人奋力追寻的宏伟目标,激励着他们为之追求、为之奉献。

    新时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河南交通人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战略机遇,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全力推动高速公路建设,连续多年通车总里程保持全国领先。一条条高速公路通南北、连城乡,让全国各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迅速汇集,河南的经济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格局中,由高速公路所发挥的支撑作用变得强劲有力,在全国交通发展的大格局中,河南省的枢纽地位变得更加突出。

    但高速公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同时存在。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廷喜告诉记者,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较快的市,高速公路密度已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而地处豫西山区、条件艰苦的洛阳、三门峡、南阳等地,高速公路密度则相对较低,尤其是嵩县、栾川、洛宁、卢氏、淅川等,尚没有高速公路通过,形成了一块高速公路“洼地”,这不利于全省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也不利于全省公路网结构的完善。

    “豫西地区的交通面貌得不到根本改观,河南省西南对外的通道就无法打通,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实施将受到很大制约,‘中原通则天下通’的目标也就不能完全实现。”孙廷喜说:“结束豫西山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既是责任,又是使命。”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河南交通人再一次抢抓机遇,加快推进豫西山区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为了突破豫西大山的各种自然天险,为了解决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质量安全难题,为了保护高速公路沿线的历史古迹、文化景观,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一班人”团结带领交通干部职工和全线数万名工程建设者,科学管理、从容应对、艰难攻关,确保豫西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一路稳步前行。

    领导关怀助推高速谱新篇

    距今7亿多年的秦岭山脉,自西向东蜿蜒连绵1600多公里,横亘在中国大地。延伸至河南西部时,秦岭分为崤山、熊耳山和伏牛山,构成了面积广阔连绵起伏的豫西山区,有名山大川、河湖瀑布,也有溶洞温泉、原始森林,融雄峻、奇险、秀丽于一炉,集豪野阳刚、明秀阴柔为一体,气势磅礴,旖旎秀美。

    对于饱览天下景的游人来说,这里是难得一见的旅游胜地;而对于架通高速路的建设者来说,这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建设难题,修路之难如登天梯。因为地势险峻、环境复杂,豫西高速大通道桥连隧、隧连桥,桥桥相连,高路基、高边坡、高挡墙、高墩桥梁,被媒体誉为“现代栈道”。

    在洛栾高速公路,全线桥隧相连,桥隧比达57%,栗子坪大桥连续钢构桥梁最大单跨达170米;在郑卢高速公路洛阳至洛宁段,腾空而起的大铁沟特大桥墩高达120米,桥高183米;在三淅高速公路灵宝至卢氏段,崤山隧道单洞全长5915米(其中左线长2955米,右线长2960米)。所有这些,都开创了河南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先河。

    前所未有的施工难度、前所未有的建设使命,严峻地考验着河南交通人的智慧、勇气和决心,要求他们必须投入前所未有的精力、付出前所未有的心血。

    为加快豫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实现豫西人民多年的期盼,省委、省政府、省交通运输厅、厅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河南高发公司以及沿线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同志,无不倾注了热切的关注,上下同心协力,共铸豫西高速。

    2011年8月2日,在豫西高速公路建设的关键时刻,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刘春良,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副省长张大卫,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廷喜等陪同下,冒雨视察了豫西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代表省委、省政府对艰苦奋战在高速公路建设第一线的广大建设者表示亲切慰问,对豫西高速公路建设表示肯定,并强调指出:豫西山区高速公路项目的实施,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对进一步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络,沟通区域内多条国道、省道、县道,促进豫西地区旅游、矿产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善和提高沿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卢展工书记强调,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建设单位要加强合作、周密安排、科学施工,一如既往地抓好工程质量管理,抓好施工安全,确保把豫西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成造福人民的生态路、环保路、景观路、幸福路,为促进豫西经济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豫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期间,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副省长张大卫也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瓶颈制约问题,并向建设者表示慰问,把政策的支持、环境的协调、资金的补给,如春风般送到施工最前线。郭庚茂要求交通部门和各参建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工程建设质量,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管理,正确处理好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力加快豫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打造美丽河南交通,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全体河南交通人。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要求,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了豫西高速大通道建设指挥部,设立了专项工作办公室;按照建设生态路、环保路、景观路、幸福路的要求,抓重点、攻焦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建设难题,全力抓好资金筹措、跟踪检查和环境协调,不断加强对豫西项目的督导和支持力度,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豫西高速公路沿线的洛阳、三门峡及所属嵩县、栾川、洛宁、卢氏、淅川五县的主要负责同志与职能部门,对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以市领导挂帅的建设协调指挥部,帮助解决工程用地、林地占用、拆迁、压覆矿产等事宜,为豫西高速公路建设创造宽松外部环境。

    履职尽责齐心协力攻难关

    豫西高速大通道5个项目由省交通运输厅统一规划、厅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投资、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所属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建。为了不辜负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厚望,厅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各级领导坚决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竭尽全力,履职尽责,艰苦奋战在施工建设第一线。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廷喜多次召开项目推进会、专题研究会,为豫西高速公路建设集思广益、协调问题、解决困难。在豫西高速公路建设的关键环节、困难时期,在每个节假日,他总会来到施工一线,抓质量、督安全、促进度,向建设者们表示慰问、给施工人员加油助威。

    2012年12月3日至4日,在豫西高速5条线路迎接年底通车的关键日子里,孙廷喜冒着凛冽寒风再次来到施工现场,全线逐一察看建设情况,督促建设者们要切实重视质量安全,切实重视科学施工,切实重视组织管理,抓好建管衔接,确保实现既定工作目标。他要求机关干部职工要倾全厅之力,支持豫西高速公路建设。

    在孙廷喜的率先垂范下,河南交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发扬河南交通“铁军”精神,众志成城、攻坚克难,面对重重大山、条条河流、道道沟壑,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始终坚持质量与进度并重原则,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跨洛河、越高铁、穿熊耳、翻崤山……用汗水和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省交通运输厅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们,也一个个情系豫西高速,勤勉履职尽责,从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高委到副厅长、省交通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和平,从副厅长霍金花到驻厅纪检组组长王晓共、副厅长郭晓明、刘兴彬,从厅巡视员赵国强到副巡视员马健,每个班子成员都把豫西高速公路挂在心上,一次次深入建设工地检查指导工作,一次次把汗水和足迹留在了豫西的崇山峻岭之间。

    作为承建豫西高速大通道建设的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更知责任重大。面对艰巨任务,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寝食难安,他们分组带队,进驻一线,靠前指挥,排节点,抓重点,化难点,攻焦点。公司董事长吉维凡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在豫西项目亲自督导,总经理金雷、总经理助理李小重等公司其他负责人成员则长期驻守在项目建设工地,在山风里、在月光下、在众多临时指挥部所在沿线的村庄里,顶着酷暑、冒着寒风,带领着广大建设者们共同推动着豫西高速御风前行。

    为了实现科学管理,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的部署安排,豫西高速公路项目指挥部、项目办公室,科学优化工期,制定节点目标,建立日、周、月报制度,建立一周阅报制度,对各相关单位工作定期通报点评,对工程进展进行考核评比,严格实施奖罚,以调动所有参建单位的积极性。豫西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李强长年累月坚守在项目建设工地上。

    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和保证建设资金,省交投集团副总经理杨文礼,经常在工地上一住就是好几天。厅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管理中心主任柴中畅、党委书记李德华,常常是四处奔走,千方百计协调筹措建设资金。

    正是有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怀和高度重视,正是有了这上上下下的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确保了豫西高速公路建设的平稳顺利向前推进。

    不畏艰难精益求精创一流

    豫西山区高速公路大多在地质多变、山高壑深的山区之中,从开工令下达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场和困难的较量、和时间的赛跑、和质量的拼争。

    奋战在郑卢高速公路洛宁段大铁沟工地上的建设者们,始终记得刚进场的艰难日子。大铁沟工地地处山区,刚开始施工时,当地打不出水,有些标段要从几公里外的沟渠里挑水吃,由于这些水源不卫生,早期时许多工人因此得了肠炎。

    而克服了施工初期的困难之后,最大的难题又摆在建设者面前。按照设计要求,在位于洛宁到卢氏段7标的大铁沟,必须要架设一座高120多米的特大钢构桥,这是河南省公路建设史上最高的桥,也是郑卢高速公路建设的“硬骨头”。大铁沟大桥桥墩高120米,要修这么高的桥墩,必须在底部深挖50多米的孔桩。因为施工便道太窄太陡峭,大型的钻机开不进来。建设者们采用人工挖掘与炸药爆破相结合的方式,先由人进去挖洞,再通过炸药炸开,最后由人工一点点抛出碎石。就这样,用最传统的方式,建设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硬是挖出了50米深的孔桩,他们哭过、累过,但从来没有退缩过。

    质量是路桥工程的生命。百年大计,容不得一丝马虎。优质路理应是建设者对于社会和民众的基本承诺。自豫西高速公路施工以来,所有管理和参建人员牢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嘱托,把工程建设质量始终放在首位,有领导视察必讲质量,有会议召开必说质量,有过程监督必查质量,项目确立了“创优质工程”的总目标,成立了“创优”工作业务组和考核监督组,严格加强对施工、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所有工程质量均实行终身质量追溯制,在质量与进度、质量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宁做质量管理的“恶人”,不做历史的“罪人”。指挥部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各项施工规程进行监管和控制,确保监理、施工单位质量保障体系正常运转,确保工程质量一次性合格,防止和杜绝返工现象凭着这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经他们之手所铸就雕琢的豫西高速公路,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3%。

    坚持路与青山共舞。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让高速公路本身也成为其中一道亮丽的新景观。豫西高速公路在设计之初,就按照前瞻性、环保性、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将经济发展、交通量增长、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纳入到项目设计中,通过综合考虑土地环境、能源开发、文物保护、交通安全、资金调配、景观协调、生态适应等条件,确定经济合理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在建设中,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树立人、车、路综合考虑的人性化建设理念,强化环境的价值观念,通过架设桥梁、挖掘隧道来避免高挖深填;通过优化线路来避开自然保护区、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和居民点;通过在野生动物出没区设立生物廊道,为野生动物在公路两侧迁徙提供自然化的通道;通过在高速公路沿线人口密集区设置隔音装置、在服务区和沿线管理单位安装污水处理系统、完善道路绿化等措施,严格控制扬尘、噪音、废水污染,实现了路、桥、山、水的完美交融,以及高速与沿线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地形地貌之间的融洽和谐。

    高速通达助推豫西腾飞

    纵横豫西大地,牵手壮丽河山。

    当豫西高速公路即将通达之时,当漫天飞舞的雪花飘洒在豫西山脉之时,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的群众和高速公路建设者们无不沉浸在豫西高速建成通车的喜悦之中。

    洛宁,河南西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国家级贫困县。然而,历史上它曾名闻天下,崤山古道和“丝绸之路”从此而过,河洛文化在这里发源,仓颉造字台、洛书出处碑彰显历史悠久,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凸显底蕴厚重。

    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风光相对应的却是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洛宁是一个“交通四无县”:无铁路、无高速、无国道、无快速通道,境内只有三条省道。

    洛宁县上戈镇盛产苹果,被誉为“中原苹果第一镇”。果农陈家民从事果树种植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每年苹果长势虽然好,但他却非常烦心,经常望着果园叹气。因为道路的原因,这里的苹果销售受到很大冲击,陈家民想搞一个苹果采摘园,但受道路的影响,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不仅农产品运输受到道路的影响,洛宁境内资源丰富,探明的黄金远景储量300余吨,此外银、铅、铜、铁、锌等20余种金属矿藏资源也极具开采价值。由于交通不便特别是缺少快速通道,一些外地投资企业不得不放弃投资或缩减投资。

    官道口镇,位于卢氏县北部,因境内有豫西大峡谷景区而闻名全国。一直以来,从郑州、西安到大峡谷景区,驱车需要5个多小时。虽名声在外,豫西大峡谷依然门前冷落车马稀。

    如今,官道口将成为三淅高速公路和郑卢高速公路的交会处,通车后设立官道口服务区和豫西大峡谷收费站,加上原本横贯镇区的209国道和323省道,官道口镇就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乡镇。高速公路的通车,让原先从郑州、西安到大峡谷景区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同样,郑卢高速公路洛宁、洛卢段的建成通车,不但结束了历史古城洛宁无高速公路的日子,也将洛宁与区域内多条国道、省道、县道连接起来,形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之势。望果兴叹的陈家民不再担心交通不便,洛宁的历史古迹、自然资源“喜迎天下客”的日子,也指日可待。洛宁县委书记孙君奎兴奋地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高速路,一个投资几亿元、产品覆盖全国的大型玩具厂已落户深山。

    2012年的最后一天,经过数万名建设者两年奋战的豫西高速公路,给豫西人民送来实实在在的新年大礼。

    公路通、百业兴。随着一条条高速公路的快速通达,在未来的中原经济区战略版图中,资源丰富、产业集中、优势明显的豫西山区,必将一改昔日面貌,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蓬勃发展、蒸蒸向上,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最为活跃的区域,成为中原大地上又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本报记者  王磊  董娉   本报通讯员  周爱娟  王 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