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思想精髓、理论来源与实践价值(下)

三、习近平新闻观在全媒体时代的实践价值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面对全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面对互联网技术对媒体格局和舆论格局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国新闻事业也正在经历激烈的调整与变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借助媒体融合,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一体化发展”,壮大主流媒体和主流舆论,成为摆在新闻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月25日,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来到人民日报社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专门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问题进行学习、考察和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分析了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提出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因势利导,坚持创新,强化党的主流舆论阵地,提升新闻舆论传播艺术和引导水平,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创新发展。尤其是要在“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上多下功夫。

(一)借助媒体融合强化党的新闻舆论阵地

媒体融合是当前媒体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纵览当今媒体生态的深刻变革,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这一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新趋势和新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把握,是新语境下党媒“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关键举措,对强化党的新闻舆论阵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因其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深刻性的优点,使之在担负新闻宣传职能、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随着媒体格局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相比新媒体,传统主流媒体互动性差、时效性不强、移动性不足、媒体形态少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成为阻碍和限制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传统传播方式的话语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唱衰传统媒体之声不绝于耳。与此相应,在全媒体时代,随着话语权逐渐下移,一些新媒体平台“喇叭多,事实少”,虽人声鼎沸,但却鱼龙混杂,成为舆论引导的“薄弱环节”。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实现融合发展成为新传播语境下党媒发展的“制胜之道”,是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引领舆论导向、凝聚社会共识、强化舆论阵地建设的关键举措。

媒体融合,一日千里。近些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闻舆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的指导下,各级媒体携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促使媒体融合发展从使命、远景,变为实践和现实。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历经了由点到面、由横向到纵深的发展历程:先以中央媒体为先行示范,后带动省市、乃至区县级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几年间,传统媒体汇聚联合,握指成拳,在平台建设、资源共享、渠道经营、内容生产、资金盘活等方方面面取得瞩目成绩,拓展了舆论引导的触角,筑牢了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媒体所创建的新媒体平台,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舆论引导的“主战场”。以《人民日报》为例,作为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试验田、排头兵,《人民日报》不仅保持住了发行量优势,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打造了立体化的“人民媒体方阵”,形成了多矩阵、全球化新媒体矩阵,综合覆盖用户逐年攀升,为我国媒体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国新闻媒体要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论述,继续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为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多做贡献。

(二)借助传播新技术提升新闻传播艺术和舆论引导水平

2014年中央全面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 。

传播技术大河奔涌,在媒体转型的历程中,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是媒体跨越式发展的直接推动,也是全媒体时代的最大特点。“好内容”需要借助“好出口”,“好出口”需要依托“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新技术的发展,逐渐织就一张规模庞大、开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不断拓宽党媒业务范围,提振服务价值,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快、更广、更远。

技术扬帆,创新领航。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传媒格局变迁的基础上,对新闻舆论的传播艺术和引导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强调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创新宣传为要。中规中矩、照本宣科并不难,难得是借助多样化的技术手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正面宣传,将“深刻”的内容讲得“生动”,把“有意义”的宣传变得“有意思”,使“严肃刻板”的形式,化身“接地气”的对话。因此,不断追求内涵丰富、导向鲜明的“吸睛之作”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艺术和引导水平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传统媒体在应用传播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方面做得风生水起,亮点频出。党媒借助新型传播技术,逐渐“走下神坛”,贴近人民,走进千家万户。通过建设各级融媒体中心,重新定义媒体“策采编发”的形式与流程,实现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进而破除了传统媒体“信息孤岛”的藩篱,加深了与用户的沟通和连接,为用户提供了形态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如此,不仅可以直接收集到更多民生新闻素材,还能更好地“察民情、解民意”,做践行群众路线的网上工作平台,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引导水平。

面对传播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党媒必须站在时代最前沿,紧跟世界技术变革潮流,按照习总书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总要求,继续创新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培植和强化技术基因,不断提高其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要努力拓展新闻舆论版图中的“红色地带”,使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新闻事业在技术的蓬勃发展中不断壮大,使得主流价值观在更多平台上唱响。

(三)借助全媒体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党媒开创新局面的必由之路,更是全媒体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时俱进的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这一希望和要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突破口,也是全媒体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南和实践依托。

坚持创新理论,打开新闻事业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的理论创新,先后发表许多富有创新性的理论表述。从“2.19”讲话阐明新闻舆论工作者职责使命的“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到诠释新闻舆论工作者社会角色的“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再到“8.21”讲话提出“十五字使命任务”“九个坚持”和“四个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些表述都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出发,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对中国特色者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新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撑。

坚持创新内容,推出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不论技术和传播环境如何变革,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的“初心”不能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很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始终坚定内容定力,通过优秀的内容鼓舞人、引导人、凝聚人,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内容优势赢得融合发展优势”的内涵所在。

坚持创新方法手段,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贯彻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就要积极探索新闻舆论工作的“破局之道”,特别是要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通过形式生动、多样的方法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主流媒体话语权。当前,微博、微信、客户端、微视频、大数据新闻、机器人写作、H5、VR、AR等传播方式被充分运用到新闻报道的各个方面,传播手段的创新成为党的新闻事业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媒体适应市场的能力。体制机制的束缚是媒体改革创新的桎梏,只有在深层次上破除经营管理与体制机制的层层壁垒,构建一套科学完善、运作高效的新闻传播体系,才能释放新闻工作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生产要素和媒介资源的整合,促进信息、人才、技术的良性融通。以更加开拓创新的姿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赋能强力。(作者郑保卫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喆喆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研究生)

(原文刊于《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10期)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